Skip to main content

One post tagged with "osi"

View All Tags

· 5 min read
zaxro

osi建立目的是確保網路可以通信,牽涉到你的電腦跟中間的交換器,路由器,數據機等等.

  1. 物理層(Physical Layer):負責傳輸數據位元流,定義物理介質和傳輸率等。

  2. 數據鏈路層(Data Link Layer):負責在直接相連的兩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傳輸,提供了對物理層的抽象。

  3. 網絡層(Network Layer):處理路由和轉發數據包,確保數據能在不同網絡間傳輸。

  4. 傳輸層(Transport Layer):負責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,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流量控制。

  5. 會話層(Session Layer):負責建立、管理和結束通信會話。

  6. 表示層(Presentation Layer):處理數據的表示格式,確保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能夠正確解讀。

  7. 應用層(Application Layer):提供各種應用服務,包括文件傳輸、電子郵件、網頁瀏覽等。

ps: 常用的ping,是屬於icmp協議,一個輔助排查網路的協議,建立在網路層之上,但跟4,5,6,7層沒關係!

單看這七層一定還是不知道在幹嘛,這邊拿cloudflare的教學來改成以下範例.

info

請求端是由上層往下層,接收端的解讀是由下層往上層!

範例

  1. Cooper 先生在他的電腦上撰寫了一封電子郵件並點選「傳送」。此時資料開始由應用層向下傳輸。
  2. 在傳輸層,資料被分割成一個個的區段,每個區段包含源和目標的端口號。
  3. 在網路層,每個區段被包裝進一個封包,每個封包包含源IP地址(Cooper 先生的電腦)和目標IP地址(Palmer 女士的電腦)。此時,Cooper 先生的電腦會進行IP地址的比較,判斷目標IP是否在同一個網段。發現目標IP在不同網段,因此決定透過預設閘道(路由器)進行通信。
  4. 如果為第一次連線,Cooper 先生的電腦並不知道預設閘道(路由器)的MAC地址,因此透過 ARP 請求來獲取。此時會將包含路由器IP的ARP請求廣播到網路上(如果有接交換器,會透過交換器把ARP請求轉發到每個端口),路由器接收到此請求後會解析ARP請求並回應其MAC地址,電腦接收到ARP回應,並把該MAC地址加入快取,下次會先查快取資訊。
  5. 在資料連結層,每個封包被進一步包裝到一個數據幀中。每個數據幀包含源MAC地址(Cooper 先生的電腦)和目標MAC地址(已知的路由器MAC地址)。此外,還包含了一些其他控制資訊,如幀順序、錯誤檢查等。
  6. 最後,這些資料幀通過實體層被轉換成位元流,並通過網路傳送到路由器。
  7. 當路由器收到這些資料幀,它會查閱其路由表,確定將資料包發送到下一個網段的最佳路徑。然後將目標MAC地址更改為下一個目的地(另一個路由器或交換器)的MAC地址,將源MAC地址更改為自己的MAC地址,然後將資料幀發送出去。
  8. 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,直到資料到達 Palmer 女士的網段。在 Palmer 女士的網段中的交換器會將資料幀傳遞到具有目標MAC地址(即Palmer 女士的電腦)的設備。
  9. 最後,資料在 Palmer 女士的電腦上沿著OSI模型向上移動,從實體層到應用層,然後被她的電子郵件客戶端讀取和顯示。